首 页 新闻中心 崮乡探奇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会展赛事 画说崮乡 岱崮地貌 崮乡风情
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宗教信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行业之窗 崮乡春秋 崮乡小荷
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!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
  
当前位置:   首页  >>>  崮乡美食 
油脆的馓子
 

◇丁东

   崮文化网 “早喝茶面配煎饼,酥脆麻花炸馓子。年年如此代代传,破旧立新样不变。”描绘的是以往有钱人家早餐的习惯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现如今的早餐多数人在茶、牛奶、豆浆、面条、稀饭、馄饨、油条、煎饼中做着选择,且习以为常,唯麻花,尤其是馓子,似乎比较稀罕。

  馓子,其实是我国大江南北一种古老的传统食品,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,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。《楚辞》中称“米巨米女”。宋庄季裕《鸡肋编》卷上:食物中有馓子,又名环饼,或曰即古之寒具也。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卷八十二篇载:“细环饼一名‘寒具’,以蜜调水溲面,若无蜜,煮枣取汁,牛羊脂膏亦得,用牛羊乳亦好,令饼美脆,入口即碎,脆如凌雪。”可见,馓子不但历史悠久,单看其食材与配料,堪称中国名吃。南北朝时被列为珍品唐代成为官方宴席上不可或缺的名贵细点。它对后世创制可供冷吃的小食品及点心的发展,起了承先启后的推动作用。

  “馓子”,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,再熟悉不过。香醇爽口,冷脆热软,易于消化,老幼皆宜。与其它地方相比,单从外形看,崮乡的馓子,不仅色泽如金,轻巧匀称,其扁圆的馓丝也粗细适中。“馓子”好吃,但制作却有一定的难度。宋代大文人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岛詹县时,应做油馓子的老婆婆之邀,写过一首《馓子》诗:纤手搓来玉色匀,碧油煎出嫩黄深。夜来春睡知轻重,压扁佳人缠臂金。其形象的比喻,不仅写出了馓子色鲜、酥脆的特点,更写出了制作的不易,所谓“压扁佳人缠臂金”。史料记载,唐宋时期,

    崮乡“寒具”制作技艺精湛,“嚼着惊动十里人”。看来,上乘的馓子离不开高超的技艺,须有“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”的功夫,否则,炸出的“馓子”不香、不脆、不松散,既不好看,也不好吃。馓子的制作,涉及和面、搓条、盘条、醒条、缠条、铺条等复杂环节。和面要每隔半小时揉一次,共揉三遍,再切成几大块,搁置一小时左右。接下来是搓条、盘条、醒条,也就是将和好的面团搓成如小拇指粗细的面条,盘入抹了油的面盆,每盘一层刷一层油以防粘连,待全部盘完后,用布盖上,醒约一小时。醒过的面条,由面食师傅拉伸捋细,然后缠在手臂上,绕上十圈左右将条揪断,断头压在圈内。另一人双手持长筷插入缠好的面条,挑起两端再抻长,抻长后先入油锅烫一下,旋即两只筷子翻过,再在油中炸,待成型后即抽出筷子,然后不断翻动馓子。在这期间,须有人看灶膛的火,以掌握炸馓子的火候。馓子炸好后,及时捞出,轻轻叠放到大簸箩里,以保持馓子的完整。馓子制作全部完成,如金丝套环般黄灿灿的馓子,层叠陈列,条细心空,九曲十弯,轻巧美观,让人喜爱不已。真正的好馓子,能保持三五天的脆酥,一旦跌落在地则碎不可拾。

    馓子的吃法有两种,一种是直接食用也就是干嚼。对于孩子来说,当零食吃,不但香酥可口而且别有情趣。一根一根塞进嘴里,“咯嘣咯嘣”,越嚼越香。另一种是泡了吃。在碗里放一把馓子,撒些红糖,加上开水,再找一碗盖上,闷一会儿。打开盖碗,刚才脆脆的馓子,变得软润,上面漂着些油花,吃起来绵而不糊、甜而不腻,是很不错的点心。

    岁月流转,现如今,在不少大型超市,色泽金黄的馓子,整齐地摆放在那儿,多数年轻人走过路过,不屑一顾。但在我看来,这些馓子不仅承载着许多难忘的回忆,更有区别于麦当劳、肯德基的乡土味。在那饥馑的年代,这油脆的馓子便是人世间最美味的佳肴,从而在幼小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记。

    作者:丁学东,笔名丁东,江苏张家港市政协副主席

 

相关阅读:
网友评论:           当前共有 条评论         查看全部评论 >>>>
 
温馨提示: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场      查看更多评论 >>>>
 
精 采 图 文
  能工巧艺
  根雕奇石
  画说崮乡
  在线商城
 
文 章 搜 索
选择栏目:
关键字:
 
最 新 文 章



Copyright ©2019 All Right Reserved www.chinagu.org  鲁ICP备14019152号-1  

申明:本站作品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严禁转载!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    法律顾问: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
商务合作电话:13325088771    QQ:306281381     投稿信箱:chinaguwh@163.com
站长统计: